本文轉自【陜西交通廣播】;
8月11日,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街道喂子坪村雞窩子組發生山洪泥石流災害,經水利專家現場調查和無人機勘察,初步分析致災原因為上游山體垮塌造成溝道阻塞,洪水積聚后沖垮阻塞體,引發山洪泥石流所致。截至13日中午,210國道3處嚴重受損道路已經搶通,受災區域49個通信基站恢復服務,855戶居民恢復供電,目前當地繼續全力以赴搜救失聯人員。
此前報道
(資料圖)
8月11日長安區灤鎮街道喂子坪村雞窩子組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后,西安市立即成立現場指揮部,組織消防、公安等14支救援力量共計980余人,投入生命探測儀、衛星電話、挖掘機等1100余臺(套)設備和搜救犬,爭分奪秒做好人員搜救及搶險救援等工作。
經排查,此次突發山洪泥石流災害共造成死亡、失聯人員27名,目前已發現21名遇難者,仍有6人失聯;造成2戶民房(約300平方米)損毀,210國道3處損毀、21處輕微受損,3處電力基礎設施毀壞及一條35千伏線路故障,導致900戶居民停電,55個通信基站停機。
經專家研判,初步分析致災原因為短時暴雨引發突發山洪泥石流所致。
目前,西安市正在全力以赴搶抓黃金救援期,繼續爭分奪秒搜救失聯人員,加快通信、電力搶修恢復,抓好重點部位排險除險和河道堤防加固等工作,嚴防次生災害發生,同步做好群眾安置和災后恢復重建,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截至目前,累計轉移安置群眾186人,210國道段3處嚴重受損道路已搶通,21處輕微受損路段正在加固,受災區域49個通信基站已恢復服務,855戶居民已恢復供電。
來源:陜西交通廣播綜合整理
相關閱讀:
標題:痛心!西安突發泥石流,21人死亡,今年災害太多了!
近日,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街道喂子坪村雞窩子組發生了一起突發山洪泥石流災害,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損失。
據初步統計,此次災害已造成21人死亡,6人失聯,900戶居民停電,55個通信基站停機。
這場災害再次提醒我們,珍惜和保護我們的家園是至關重要的。據專家初步分析,此次山洪泥石流災害是由短時暴雨引發的。
突如其來的山洪迅速席卷而來,道路被淹沒,房屋倒塌,石頭滾落,給當地居民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和傷害。
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們,自然災害的威力是巨大而不可預測的,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為了迅速應對災害,西安市立即成立了現場指揮部,并組織了消防、公安等14支救援力量,共計980余人投入救援工作。
他們冒著危險,全力以赴搜救失聯人員,爭分奪秒地搶抓黃金救援期。我們應該向這些救援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謝,他們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守護著我們的生命和家園。今年夏天,全國各地都經歷了嚴重的洪災。
北京、河北等地的暴雨洪災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而東北地區也發生了多地的洪災。
這次西安灤鎮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再次提醒我們,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頻發使得自然災害的風險增加,我們必須加強預防和應對的能力。西安市的應急部門提醒廣大市民群眾,在近期的秦嶺山區,還將經歷多輪強對流天氣,加之連日的降雨導致山體和土壤飽和度高,容易引發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因此,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前往山區、河道等危險區域,確保自身的安全。這場災害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更加珍惜和保護我們的家園。
不得不說,今年的自然災害實在是有點多,讓人痛心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心力憔悴,給社會造成了不安的情緒。
我們應該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減少人為破壞,保護自然資源,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讓我們一起向救援人員致敬,感謝他們的勇敢和奉獻精神。他們是我們最可靠的守護者,他們的努力和付出將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讓我們團結起來,共同守護生命和家園,為建設更加安全、美好的未來而努力。最后,讓我們沉痛悼念長安灤鎮洪災遇難人員,希望他們在天堂能夠安息。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西安長安,加油!
遇到泥石流,該如何自救?
遇到泥石流時,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1. 盡快發現泥石流的跡象,如果你身處可能發生泥石流的地區,要密切留意天氣預報和當地的警報系統。泥石流通常發生在降雨量大、地勢陡峭的山區。2. 盡早撤離危險區域:如果你注意到泥石流的跡象,應立即向高地或遠離山谷的安全地帶撤離。避免靠近河流、溝渠或山坡等可能發生泥石流的地方。3. 不要試圖穿越泥石流:泥石流的速度非常快且具有強大的沖擊力,試圖穿越泥石流是非常危險的。尋找高處或者堅固的建筑物避難,等待救援。4. 保護頭部和身體:如果你無法迅速離開泥石流區域,應該用雙手保護頭部,盡量保持面朝下躲在堅固的物體旁邊,以減少受傷的風險。5. 避免被困:如果你被困在泥石流中,應盡量保持冷靜。尋找可以抓住的物體,如大樹、巖石或堅固的建筑物,以防止被泥石流沖走。6. 尋求幫助:盡量通過手機、喊叫或其他方式向救援人員發出求救信號。如果你能夠安全地到達高處,可以試著尋找其他人的蹤跡或求救標志。請記住,在面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及時聽從當地政府和救援機構的指導,以確保自己的安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