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風光美,夏日氣象新。近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絡大V齊聚無錫,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深入探索無錫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背后的故事。治太工作進一步深化細化、大型生態環境展示“窗口”、環境基礎設施能力不斷提升……走進江蘇無錫,處處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生態畫卷。
生物多樣性保護結碩果?太湖水質優化顯著
(資料圖片)
近日上午10時多,太湖蘇環監測一號船上,江蘇省無錫環境監測中心的高級工程師王曄正將一臺水質多參數快速監測儀放入湖中。“這臺儀器能夠及時分析出湖水中溶解氧、PH、濁度、藻類密度等水質參數,與傳統的監測設備相比更加快速。”王曄介紹,今年1-5月,太湖無錫水域、北部湖區水質實現“雙達Ⅲ”,安全度夏以來,全太湖僅5月1日發生1次藍藻水華,藻情形勢為2007年以來最好。
從漁業基地到水碧鳥飛翔的濱水濕地,大溪港的美麗模樣,是無錫發力太湖沿線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出的碩果。這里7.8公里的太湖岸線,是“治太保源”的前沿陣地,也是經濟發展的生態屏障。據介紹,近年來,依托濕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公園全力打造大溪港多功能“會客廳”,以此建立人與自然更緊密的聯系。如今,這里已成為集保護、科普、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公園。
一杯入口醇香濃郁的咖啡,其實是市政污水經過再次深度處理后的“永續水”沖泡而成。在宜興環科園的全國首座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每天有近2萬噸市政污水經過處理達到優于太湖流域地表水排放標準。中持新概念環境發展宜興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昌敏介紹,整個概念廠分為水質凈化中心、有機質協同處理中心、生產型研發中心三部分。與傳統污水處理廠不同的是,這里可實現水質永續、能源回收、環境友好,生動詮釋了“污水是資源,污水廠是資源工廠”的理念。據了解,江蘇省《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即將出臺,無錫市各項治太工作還會進一步深化細化、提檔提速。
長江大保護的大型生態環境宣傳“窗口”
抬眼可見開闊的江面、綠樹成蔭的岸線,遠處是緩緩駛過的輪船。在江陰城市記憶館的天臺上,良好的視角和精致宜人的環境吸引了周邊居民前來觀景、休憩,這里成了知名的網紅打卡地。不僅是小范圍的變化,西起澄西船廠、東至鵝鼻嘴公園、北臨4公里長江岸線、南至臨江路,由船廠公園、鰣魚港公園、韭菜港公園、黃田港公園等公園和城市記憶館、長江大保護展示館兩個主題場館組成,面積約60公頃的江陰濱江公園,成為一片以長江大保護為主題的大型生態環境宣傳特色陣地。
江陰市公安局水上派出所副所長吳濤親眼見證了江陰長江岸線的面貌改善。數據賦能生態保護,讓吳濤體驗到了科技帶來的便利。過去,大家騎摩托車巡邏,如今,江陰啟用長江禁捕退捕信息化防控平臺——“江盾”平臺,整合公安、海事、漁政等部門及碼頭企業700余套感知設備到一張“網”上。“自平臺投入使用以來,實現了沿江區域捕撈、排污、盜采全天候監管,非法捕撈案件數量更是斷崖式下降。”
建設和美鄉村 農村污水治理的“錫山模式”
清澈的池塘、柔軟的草坪、靈動的錦鯉……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很難第一時間知曉這竟是一處生活污水處理工程。
穿過大面積的草坪,走過小橋,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生機勃勃的蔬果作物。“茄子、番茄、辣椒、毛豆……毛豆田里還夾種了南瓜,等到收獲的季節,由村民們前來采收。”錫山區鵝湖鎮圩厙村黨總支副書記殷明明介紹,錫山區鵝湖鎮圩厙村白米蕩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包括夏家塘、范家塘、小周巷、南周巷、白米蕩、施家塘及馬家塘7個自然村。十幾年前分散建設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老化嚴重,于是,在系統摸排和科學設計的基礎上,于2021年對原管網進行疏通及翻建,合并建設了一座日處理50噸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也達標。
該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最大的特別之處,就是把經過處理設施的水實現就地回用,用作農作物的灌溉。殷明明介紹,凈化后水除了用于灌溉,多余的就會排入農田旁的水渠,經由生態溝渠流入小河壩,匯入白米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