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這里叫邋遢吳家灣,環境一塌糊涂。現在不一樣啦!”70歲的太倉璜涇鎮孟河村村民張文忠說起村里的變化,臉上笑開了花。近年來,孟河村整治黑臭河道烏幾浜,對吳家灣竹家浜進行清淤,建設生活污水管網,村莊面貌大變樣。
7月初,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公布2023年1-5月江蘇省縣(市、區)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太倉位居全省第一。自2019年以來,太倉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縣(市、區)地表水環境質量前十位。
水是映射城市生態環境的一面鏡子。地處江尾海頭的太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水生態文明已融入城市發展基因,“水美太倉”開始全方位呈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河面波光粼粼,碧綠的水草在河底搖曳,不時有魚兒游弋,鳥兒啾鳴歡躍……科教新城楊家浜,曾經渾濁污臭的河道經過半年的整治,河道水體主要指標達到Ⅲ類水標準,河岸環境煥然一新,村民們經過時再也不用捂著口鼻。
目前,太倉全市12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100%,4000多條河道交錯縱橫構筑了“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河湖環境。
城鄉河道“美了顏”,38.8公里的太倉長江岸線更是美不勝收。
7月盛夏,璜涇鎮北部長洲村境內的白茆口濕地里,碧水綠林一望無垠,成片的蘆葦蕩煥發勃勃生機。一只頭頂至后頸黑褐色,羽毛具有藍綠色金屬光澤的飛鳥急速掠過。
“這是白喉針尾雨燕,是近幾年搬來白茆口的‘新成員’,屬于夏候鳥,每年4-5月遷來。”看到江邊的成群飛鳥,太倉市長江生態保護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員朱雪兒興奮不已,“這幾年長江的水質好了,江岸環境美了,白茆口濕地成了鳥兒們棲息的天堂。”
在瀏河鎮,400多畝防護林與江灘濕地公園相連,形成守衛長江岸線的綠色屏障。防護林內喬木和灌木錯落有致、小池點綴其中,堤外側是原生態的蘆葦蕩濕地。“現在江邊環境非常漂亮,江灘上一片蘆葦蕩,里面還有野鴨,看起來很舒心。”說起江邊的環境變化,瀏河鎮瀏南村村民周錦英不住地“點贊”。
拆除廠房5.2萬平方米,沿岸拆遷項目全部清零;完成攻堅行動任務500多項,累計取締非法碼頭77家、優化提升46家;高標準打造沿江“萬畝綠廊”,完成綠化岸線長度13.8公里,綠化面積2200余畝……
沿江廢地、工廠變林地、變農田、變花海、變游園,串成一條絢麗多姿的生態長廊,如今的太倉長江岸線,儼然一幅水美岸綠的詩意畫卷。
(蘇報融媒記者 顧志敏 周哲 文/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