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撰稿人小米
十年前,鄭蘭在深圳一家創業咖啡館見到一個游戲團隊。對方表達笨拙,模型粗糙,幾乎沒有明確的商業化路徑。但她投了。
“不是因為我看懂了什么模型,而是他們在認真對待玩家的沉浸體驗?!?/p>
那場投資沒有被寫進媒體,也沒能引發什么“回報故事”,但從那之后,鄭蘭開始意識到:一件事值不值得投,不在于它能否講清“成功的可能性”,而在于它是否有構建一種可能性的動機。
在多數人仍在IP、渠道、代言之間爭搶“窗口期”的2012年,她第一次聽見“核心玩法決定用戶生命周期”這個說法。那時她剛開始做游戲方向的投資。她決定沿著這條非主流的判斷路徑走下去。
這個判斷標準至今未變。只不過,從“玩法機制”出發,她逐步走到“行為認知結構”和“文化場景構建”。
她說,“我們不是在押注成功,而是在參與遷移?!?/p>
項目分類的失效,和結構方法的出現
鄭蘭是博派資本的創始合伙人。在投資行業,她既不高調,也不藏著。在她看來,創投的本質是認知和判斷的不斷驗證,而非資源和窗口的搶占。
她早期曾像大多數投資人一樣,用“行業賽道”去歸類項目——消費、工具、文娛、硬件。但這種方法很快失效。一個原本被定義為“消費電子”的項目三年后變成了內容平臺,而另一個內容品牌最終演化成社交網絡。
“你如果只按行業標簽看,只能看到表層的變化,永遠無法預判底層的遷移?!?/p>
2019年開始,她嘗試從“人”出發——研究用戶的注意力分布、文化認同感、信任決策機制、消費觸發點。她的判斷邏輯逐漸轉為“結構導向”:項目是否形成了一套自洽的行為邏輯閉環,創始人是否具備構建并修復結構的能力,團隊是否能在結構變動中持續適應。
這套方法更慢,更難量化,但更適用于如今這個“流動性高于行業確定性”的階段。
她說自己不追求“絕對正確”,但拒絕“表面穩定”。
“我們終究還是在對抗確定性本身。”
反直覺的下注
俊平大魔王是她一個典型的“反直覺項目”。2017年的當時這個品牌還沒有完整的用戶畫像,社群運營松散,創始人也并不屬于“擅長包裝”的類型。
她糾結過。但最終決定投資。
“我擔心的不是市場或數據,而是創始人是不是真的認定這件事值不值得堅持。”
她的判斷更像是一種對“非理性信念”的識別:一個項目不需要完美,但必須有清晰的動機。不是解釋給市場聽的版本,而是創始人自己是否能夠反復相信的那個版本。
投資行業習慣用ROI、成長性、規模邏輯來判斷項目價值,而鄭蘭更傾向看“動因結構”和“遷移能力”。
“很多項目失敗不是因為方向錯了,而是結構崩了。”
她會在一個團隊最初的播客訪談里找動機線索,也會在產品早期文案中觀察“內部共識”的強弱。
她說她不信命運,但始終相信動機。
失敗的價值
她不是沒有失敗。她投過一個技術底層很扎實的機器人團隊,但幾個月后團隊陷入分裂,公司解散。
“那次我反而不是特別后悔。我最怕的是那些我一開始就有疑問,卻假裝市場會原諒它的項目?!?/p>
她為每一個失敗寫復盤,不是出于自責,而是出于工程式修復。
“很多錯誤,其實是我沒有對上那個判斷模型。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感知不夠?!?/p>
她拒絕把失敗包裝成“轉型點”,也不試圖用正能量掩蓋代價。但她會翻查數據、重構決策路徑,把寫了一半的失敗記錄從垃圾桶里撿回來。
“我不是想美化失敗,我只是想不浪費失敗?!?/p>
這類回溯,是她職業結構的一部分。
文化場景,不是“消費升級”
2022年起,她開始密集研究文旅和文化消費場景。這是一個在傳統投資人看來偏“慢增長”、缺乏技術紅利的板塊。但她認為,文化是“未來經濟結構的一種深層變量”。
她發現,三線以下城市的年輕人不再模仿北上廣,而是試圖在本地語境中構建自己的文化敘事。他們寫劇本、剪視頻、沉迷古風,但缺少表達場所。
她開始把“文化消費”理解為“場景再造”,即:不是提供內容,而是提供發生內容的結構。
她推動過一系列試驗性項目——把老廠房改成劇場,把夜市和二次元結合,用IP重新組織老城區的商業動線。她與地方政府談判,也跟內容機構共建機制。
這些項目周期長、共建門檻高、缺乏清晰的商業化路徑,但她認為這是“影響結構的基礎設施”。
“IP如果不能落地,就永遠是空中樓閣?!?/p>
結構主義者的柔軟
鄭蘭每天會花一小時做信息分類和標簽重組。她的Notion里有幾十個頁面,用來記錄Z世代的行為偏好、城市更新案例、香型命名文化。她不是收集者,而是結構構建者。
她說她很容易焦慮,但結構感讓她平穩。
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脆弱。“我從不覺得自己是強者,我只是比別人更清楚自己在哪里不能退。”
她曾用“烏龜”形容自己:慢,但路徑清晰;不善言辭,但有完整圖譜。
“我小時候寫作文常常被老師批評語言干巴巴,但如果允許我用結構表達,我反而能更清楚說出重點?!?/p>
這就是她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種價值取向。
寫在最后
在一次采訪尾聲,我們問她:“如果未來十年你能做成一件事,希望是什么?”
她想了幾秒,說:“留下一個方法,讓人知道構建比獲得重要?!?/p>
這不是一個響亮的口號。但你會發現,她的每個選擇都在圍繞這個方向推進。
她沒有強烈的“市場煽動性”,也不以“標簽化成功”來解釋自己。但她對行業遷移的判斷、對用戶行為的感知、對長期結構的執著,正在逐步形成一種穩定影響力。
鄭蘭不是一個“能講故事”的投資人。但她始終愿意相信那些“不好講故事”的創業者。
她說:
“我們都在一條流動的河里。沒人能保證不濕身。但如果有人愿意一起劃槳,就值得下注?!?/p>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