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公司 資訊 財經 教育 娛樂 股市 房產 汽車 圖片

小木耳帶來大收益 效益超過350萬元

發布時間:2016-12-30 13:58:38  |  來源:經濟日報

去年6月份至今,黑龍江農墾友誼農場黑木耳產業從零發展到330萬棒規模,效益超過350萬元。短短一年多時間,黑木耳產業為何會發展得這么快?

“黑木耳產業產生‘核裂變’效應,關鍵在于我們打破了傳統農業生產合作社結構,科學建立新型勞動關系。”第九管理區主任沈峰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黑龍江墾區現有水稻生產面積2200多萬畝,育秧大棚38萬多棟。每年5月稻苗全部出棚下地,大棚基地的秧田就閑置了。為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寬職工增收渠道,2015年墾區大力開展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工作,倡導發展食用菌產業和高效作物種植。

友誼農場將黑木耳產業定為方向。誰知思路一出,職工群眾噓聲一片,都說農場1萬棟大棚都栽上黑木耳,產品賣給誰呀?

面對職工群眾的質疑,第九管理區決定以合作社形式發展黑木耳產業,打破傳統以人為主體、以規模比例分紅的合作社結構,改變對技術人才“租”“雇”的勞動關系,創新倡導成立以技術為主體、以貢獻率分紅、合作社企業化經營為結構的新型合作社,建立“技術人才+合作社+基地+社員”的新型勞動關系,出臺了技術主體不受地域限制、人才分紅不受投資規模限制、生產經營不受行政命令限制的“三不限”和大棚設施免費使用等優惠政策,要求生產經營全程公開。

有著15年生產經驗的湯原縣林場女職工翟艷玲憑借技術優勢在農場成立了“金地源”黑木耳生產合作社,帶領13戶職工群眾開展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企業化生產模式,種植規模5萬棒。當年純利潤超過5萬元,翟艷玲拿到15%的技術貢獻率分紅,成員投入的每棒效益超過1元。

新型合作社、新型勞動關系吸引了專業人才的加盟。有著多年銷售經驗的哈工大市場營銷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周淑君今年以銷售業績分紅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創建了“互聯網+銷售”“批發市場+代售”“品牌代生產”的銷售方式,并注冊了“金地源”品牌,產品銷售到大連、北京、上海、廣東及省內兩個批發市場。

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增強職工群眾發展黑木耳的信心,第二作業站今年規模擴大到70多萬棒,帶動全場種植規模發展到330萬棒,還有10個精準扶貧戶加入到合作社,小小木耳產業成為當地職工群眾的致富產業。

相關閱讀

鄭萬高鐵南陽段瞞報一人死亡安全事故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河南南陽報道 記者 朱波 4月17日,記者在河南省南陽市采訪了解到,去年6月17日,...

2017-06-26 更新

摩能國際三宗罪:產品虛假宣傳且安全風險大 涉

  《消費者報道》調查發現,摩能國際疑涉三宗罪:產品違規虛假宣稱;潛在安全風險大;7級代理模式涉嫌傳銷,招...

2017-06-09 更新

私募基金領域疑似爆發非吸案件 涉及金額高達60

  (原標題:疑非法吸收公共存款 逾百名投資人6000多萬被騙)  中金社2017年3月21日消息,據投資者了解,北...

2017-03-2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