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華林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補助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重要內容,自從2012年實施以來,取得哪些成效?存在哪些問題,未來發展的重點是什么呢?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
記者: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自實施以來,取得了哪些成效?
宗錦耀: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自2012年正式實施,至今已有5個年頭。5年來,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規模累計達34億元,實施區域由最初的11個省(區、市)擴大到20個省(區、市)。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補助政策共扶持632個縣、近5萬農戶、8300多個合作社新建馬鈴薯貯藏窖、果蔬貯藏庫和烘干房等初加工設施10萬余座,新增馬鈴薯貯藏能力170萬噸、果蔬貯藏能力240萬噸、果蔬烘干能力240萬噸。
補助政策的實施,在促進農產品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延長農產品貯藏期、加工期,有效解決了農產品產后損失大、質量安全隱患突出以及收獲期集中上市而導致的價低、賣難等問題,實現了農產品的錯季銷售和均衡供應,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據測算,中央財政投入和農民增收之比可達1∶3。補助政策實施還給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培育了一批優秀農村職業經紀人,壯大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更多的農民就地就業,走出了一條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致富路。各地通過集中建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促進了種植、貯藏、加工、銷售各環節有機結合,有力推動了當地以優勢農產品為龍頭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地依托初加工設施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為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走向國際市場開辟了快車道。
記者: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
宗錦耀:5年來,補助政策實施情況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補助政策尚不能滿足基層需求。補助資金和政策覆蓋面有限,全國還有11個省(區、市)未納入實施范圍。二是配套政策落實不力。一些地區反映初加工用電、用地困難。《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提出的初加工用地、用電以及初加工產品享受運輸“綠色通道”等優惠政策還沒有完全落實到基層。三是重建設輕使用。個別地區農業管理部門重設施建設、輕使用維護,沒有針對初加工設施使用方法開展有效培訓,設施使用不便、利用率不高。四是商品化處理設施配套不足。目前財政補助僅限于貯藏、烘干設施,功能較為單一,缺少對清洗、分選、包裝等配套設施的補助,不利于形成加工鏈條更長、更加高效便捷的農產品商品化處理生產線。
記者:未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工作重點是什么?
宗錦耀: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是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下一步,我們要堅持一手抓實施、一手抓監管,把實施政策的重點進一步向優勢產區、老少邊窮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強化集中連片建設,指導各地開展多級培訓,做好技術支撐,發揮補助政策的示范帶動效應。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加大監督管理力度,提高監管效率,確保政策高效實施。